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政策文件 > 市级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6-30 14:15|栏目: 市级文件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教育局,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市直各学校:

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有效控制、降低我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87号)精神,自2010年起,我市启动了中小学生视力防控工程6年来共普查学生近300万人次,基本掌握了全市中小学生视力现状,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为将此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巩固现有成果,特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做好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视力是反映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小学生视力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和就业,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工作,明确提出通过5年左右时间,使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目标。几年来,通过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及专业防治机构的共同努力,我市青少年学生的眼卫生保健和近视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但是我市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依然偏高,呈现城市高于农村、女生高于男生、小学阶段9-12岁近视发病率明显增高的特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保护青少年视力、预防中小学生近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近视防控工作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使全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下降。

二、大力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规范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加强近视防控工作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促进近视防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一)建立健全医教合作推进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与当地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性青少年近视防治研究中心的作用,会同学校、家庭全面系统开展青少年近视研究、预防、干预、控制、保护以及教育培训工作,切实保障对青少年近视的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正。同时,要注重动员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从而形成全社会重视关爱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合力。

(二)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的重要指标。各中小学校要继续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827号)要求,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内容,作为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的依据,以此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近视眼防控工作机制。

(三)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

(四)坚持和完善眼保健操制度。各中小学校要在教室悬挂新版眼保健操图谱和视力表,每天切实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委托济宁视欣青少年近视弱视防治研究所制定各学校视力普查监测工作方案,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一次免费监测。研制济宁市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监测系统,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定期向学校提供学生视力健康分析报告,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切实发挥《视力健康档案》对学生视力保护的预警、监测和指导作用。

(六)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各中小学要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三、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发挥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优势,认真落实健康教育课程中视力保护、近视防控等知识内容教学。按照《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基本知识与要求》(见附件),在师生及家长中广泛深入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加大宣传阵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平台,开办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栏目、举办专题节目等广泛宣传近视防控知识;各中小学校要开辟近视防控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橱窗、板报、健康教育宣传栏、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媒介,全方位、经常性地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

(二)强化业务人员培训。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相关培训安排,对学校校医和相关人员进行近视防控专项培训。各中小学校每年都应聘请眼科专家对学校校医、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普及视力保护知识。

(三)发挥教师导向督促作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教育和督促学生保持正确坐姿和书写姿势,指导学生正确做好眼保健操,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从三姿(即坐姿、读书姿势、写字姿势)抓起,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下降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结合每年的66全国爱眼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和动员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参与,扩大宣传效果。各中小学校要开展珍爱视力,健康成长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把爱眼护眼、预防近视的理念向社会、家长传播,积极营造近视防控的社会舆论氛围。

 

附件: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基本知识与要求

 

 

 

济宁市教育局

2016324

 

 

附件

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基本知识与要求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为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是由于进入眼球的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导致的。不良的视觉环境,读书写字时光线不足,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等是造成近视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原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必须了解预防近视的基本知识,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一)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为33-35厘米左右(一尺)、胸前与桌子距离应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3厘米左右(一寸)。

(二)写字时执笔角度要合适,用铅笔、钢笔写字时笔杆与纸面的角度在40-50度之间,用毛笔写字时力求笔杆直立。

(三)不歪头或躺着看书,不走路看书,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

二、选择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

(一)读书写字视觉环境要求

1.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左前方射来。不要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

2.尽量不用铅芯过细的笔写作业,铅芯要软硬适中,作业用纸要洁净,书写字体不要过小。

3.选择适宜的桌椅读书写字,书桌高度以到上腹部附近为宜。

(二)看电视的视觉环境要求

1.看电视时,人与电视机应保持三米以上距离(或保持电视画面对角线5倍以上距离)。

2.电视屏幕的高度应与看电视人的视线平行或稍低一些。

3.电视机要放在背光的地方。

4.电视的光亮度要合适,不能过亮或过暗。

(三)操作电脑视觉环境要求

1.电脑屏幕最好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2.电脑操作台应低于一般课桌的高度,座椅最好高低可调。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3.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50厘米,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

4.电脑操作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12平方米的房间安装一盏40瓦日光灯即可达到所需的照度)。

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一)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40-50分钟。课间休息时要注意放松眼睛,应到教室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

(二)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时间不能过长。连续看电视或操作电脑40-50分钟左右,应休息一下眼睛,或闭目养神或做眼保健操,也可到室外运动或向远处眺望。

(三)不玩或少玩游戏机。偶尔玩一下时要注意眼睛与游戏机的距离不能太近,持续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

四、坚持做眼保健操

(一)每天上下午要做一次眼保健操。

(二)做眼保健操应注意双手干净,做到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力度适当。

五、保证睡眠、均衡营养、加强锻炼

(一)睡眠要充足,保证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二)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

(三)多吃蔬菜瓜果,常吃富含维生素A食品(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杏、枇杷等)。

(四)多到户外活动,多参加球类运动、多观察树木花草,多享受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

六、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眼镜

(一)每学期要检查两次视力,出现视力下降时,要尽快到医院眼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二)如果确认已患近视,要及时到医院验光配镜。不要到不正规的眼镜店配镜。不追求过高的矫正视力,矫正视力达到5.0即可。

(三)不要互相借戴眼镜。每个人的屈光度数、瞳孔距离不相同,互相借戴眼镜会出现眼疲劳等症状,影响视力,有害无益。

(四)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配戴隐形眼镜要慎重。


Copyright © 2020 济宁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践基地 版权所有
电话:0537-7979811、7878322 地址:济宁市任城区火炬南路与济邹路口南五百米路东(济宁市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2020049387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