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午盘后眼科板块突然急拉。眼科板块盘面异动或与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放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验配资质要求有关,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组织起草了《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已向业内征求意见。
对此,各方眼科相关人士意见略有不同。
2001年颁布的《卫生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明确限定“二级(含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才拥有验配塑形镜资质。新的征求意见稿已没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要求,仅要求医疗机构拥有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相关的能力、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诊疗科目和至少一名符合要求、具有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生和相应配套硬件设施。
眼科分析人士据此理解,新规将允许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进行OK镜验配,具备能力的视光门诊部有望开展OK镜业务,OK镜进一步向基层的渗透会加速。
从内容看,这一文件是对2001年258号《通知》的及时修正。当时限定OK镜只能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验配是有必要的。
但这些年,青少年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眼科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水平较此前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20年前的规定无法满足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需要,也束缚了各级眼科医疗机构和OK镜的正常发展。
新版征求意见稿有“松”有“紧”,适当放松对医院级别的限制,更加注重对医疗机构、医生和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和临床操作规范,有利于满足国家近视防控大局的需要,有利于眼科行业的良性长足发展,更有利于青少年及早用到先进、规范且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
吴士君还提到,新规将来出台后,会及时整治当前OK镜验配存在的一些乱象。“近年来,业内人士呼吁改变此前滞后的规定,及时出台新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能够尽早在完善后落地,防止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
内容来源:眼界、《每日经济新闻》
热评:
首先,如果不久的将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新的角膜塑形镜验配规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稳固角膜塑形镜的“江湖地位”。作为去年近视防控官方最新盖章认定的“三驾马车”之一,角膜塑形镜多年以来饱受非议,背负着很多不应有的误解。
其次,新规定并非降低角膜塑形镜的验配门槛。而是更加明确了“门槛”——
①拥有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相关的能力;
②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诊疗科目;
③至少一名符合要求、具有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生;
④相应配套硬件设施。
以上四大门槛可不是谁都能轻轻松松达到的。
因此,如果此新规一旦落地并核准执行,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一定会继续严格下去,并且严格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节化。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