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近视防控专区 > 护眼知识

孩子调节功能差,近视防控可能“事倍功半”!

发布时间:2024-06-13 15:52|栏目: 护眼知识 |浏览次数:

调节力不足时,眼睛无法将视网膜后的物像聚焦到视网膜上,可能形成远视性离焦状态,导致脉络膜变薄,眼轴延长,导致近视快速进展。早在《2022近视管理白皮书》的专家共识中就提到,调节滞后已经是近视进展已确认的四大机制之一(调节滞后、周边离焦、巩膜缺氧、神经递质)[1]。所以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的调节功能,重点关注4项!



我们常说的调节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1、 调节幅度(AMP) 

最小调节幅度=15-年龄*0.25


2、正负相对调节(PRA/NRA)

PRA正常值:-1.50D~-3.50D   

NRA正常值:+1.50D~+2.50D


3、调节反应(BCC)

正常值+0.25D~+0.75D (非老视眼),大于+0.75属于调节滞后


4、调节灵敏度(Flipper)

正常值:单眼≥12cpm  双眼≥8cpm



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是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之间的屈光力之差,也可以称为最大调节力。随着年龄增大,人眼的调节幅度会下降,看近处不清楚,不持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眼。


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体现的是人眼睛放松的能力,如果NRA偏小,则说明可能存在调节痉挛,调节过度,容易出现假性近视的情况。


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体现人眼调动调节的能力。PRA偏小,说明调节不足,调节不持久或不能产生有效调节,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容易导致近视进展过快,而对于成人来说,则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调节反应(Binocular Cross Cylinder)是指人眼对于某些刺激产生的调节,如果调节反应过大,代表调节超前;调节反应过小,代表调节滞后。调节超前说明眼睛总是过多的使用调节力,眼睛容易疲劳,造成假性近视。而调节滞后则说明你的调节力跟不上需要看的东西,就会容易导致看东西虚影,需要缓冲,易产生远视离焦,对于小朋友来说就容易导致近视进展。


调节灵敏度(Flipper)可以理解为眼睛在看远看近时的切换速度。调节灵敏度正常的时候,眼睛在调整焦距时不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缓冲过程。而当调节灵敏度过低的时候,远近切换需要缓冲,可能会导致看远看近都会产生模糊,视物不持久,也容易加速近视进展。


儿童近视防控一定要重视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调节既是维持正常视力和视觉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又是保障我们可以拥有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质量的前提之一。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处于调节异常的状态下,更容易加重青少年儿童的近视进展。



对于目前临床上,很多孩子会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进行近视防控,多少都会伴有一些调节力不足或者调节灵敏度下降的情况,所以当发现调节功能异常时,需要及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调节功能训练。对已经戴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控制的孩子,如果出现调节功能异常,也是可以同时匹配视觉训练来改善调节功能的。


孩子调节功能异常


    如何通过调节训练改善?


1

调节不足的训练方法


训练时,首先要矫正屈光不正,再进行视觉训练,视觉训练方法可以选用推进训练、单眼/双眼反转拍训练、镜片阅读(先进行负镜阅读)、镜片排序(需以镜片阅读为前提)和字母表(Hart表)训练等,并结合集合功能的训练。

2

调节不持久的训练方法


增加调节幅度即增加调节的能力,消除由于调节储备不足引起的视近困难,视近疲劳,训练方法同调节不足类似。

3

调节过度的训练方法


训练时,首先要矫正屈光不正。训练方法可以选用镜片阅读(先进行正镜阅读),同时结合散开功能的训练。

4

调节灵敏度不足的训练方法


训练时,首先要矫正屈光不正,视觉训练方法可以选用反转拍、字母表训练。



小结

调节功能对于儿童近视防控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我们发现孩子调节功能指标存在异常,一定要重视起来,进行相应训练,否则我们近视控制手段做得再到位,恐怕也会“事倍功半”!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20 济宁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践基地 版权所有
电话:0537-2232269 13153735370 地址:济宁市任城区火炬南路与济邹路口南五百米路东(济宁市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2020049387号-1
网站地图